搜索

金新农:农牧产业数字化没有下半场,效率提升有多远数字化就要走多远

事到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见证了数字化转型的狂飙突进。

从区块链金融到社区买菜,数字化声势浩大地要将所有行业「重做一遍」。靠近 C 端的重塑,实则较为容易想象。靠近生产制造的重做呢?更进一步,靠近土地的行业呢?

在这个意义上,金新农提供了一个样本——如何用时间密度让传统行业赶上数字化的浪潮,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段去解决农牧业的合规问题,如何用数据畅想一个更加高效、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模式

这一期的 SAP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Study (SAP BTS,业务转型研究)高层访谈录,我们有幸与深圳金新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T 负责人李小伟先生对谈,站在农牧数字化转型的角度,从企业本身的高密度赶超再到农牧行业的普遍挑战,乃至生猪下行周期的应对策略,我们看到了企业 IT 与业务高度共振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访谈实录:

以密度比拼长度。

解决「孤岛问题」还要追问「业务问题」。

SAP:我知道金新农之前是 SAP B1 的用户,很快又升级到 S/4HANA。联系到金新农业务布局的一系列产业链上行的动作,我在想系统的升级是不是也是业务升级的一个侧写?

李小伟:确实,从 B1 到 S/4HANA 最大的考量就是业务拓展。金新农在选 SAP B1 的时候主要是面对的是饲料板块业务。但在2015年时,我们通过收购建立了养殖板块业务。B1 的强项我想主要是针对单体公司或者单体业务。因此,有了养殖业务之后,我们就需要把财务数据、客户数据、主数据管理、上下游供应链管理都整合兼容起来。这样一些板块间交易——比如我们饲料卖到养殖板块,也能更清晰、合规。所以,S/4HANA 这样集成性的软件对我们业务发展的支撑会更强大一点,也奠定了我们后来业务发展更好的供应链的基础。

此外,我们考虑的也还有 SAP 的卓越实践。其实,早在 B1 时代,我们也尝试过自行开发。尝试过自己招聘工程师去做些供应链上下游的打通。但是我们最后评估下来,整体从成本和系统的稳定性还有用户的体验来讲,都不是很好。

考虑到我们自己开发的成本、员工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都存在一些问题。后来我们思考一下,我们觉得还是选择 SAP S/4HANA 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架构、比较稳定的软件,去推行整个供应链的打通,才是最好的策略。现在看来,无论从接口还是软件稳定性、功能拓展性来讲,SAP S/4HANA 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用户体验起来也更好。另外对我们整体企业的战略铺垫,因为我们公司后来的发展也是以养猪为核心的战略去开展,达到很好的效果,也确实能给我们用户操控、体验效率的提升和数据的整合带来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个考量因素是 HANA 数据库的可延展性。除了 S/4HANA 之外,我们还有一些自己研发生产的软件系统也想做成整体的数据仓库,从而构建预测分析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选型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延展性,HANA 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库。其次,它又集成了 SAP 的软件,从数据的集成性来讲是非常好的。基于这几点,我们也觉得 HANA 数据库未来在 BI、在分析实践上,也会是金新农一个长久的伙伴。

SAP:谢谢小伟总对 SAP 的肯定。外界能看到的是金新农在这几年沿着供应链上下游飞速扩张,建构多板块复合业务生态。其实在这种发展背后,是 IT 同步的升级、拓展。或者可以说,这是数字化转型中最有戏剧张力的一种形态吧?与业务同步赛跑的转型之路,金新农是如何保持同频的?有没有经验总结?

李小伟:经验就是无比艰辛。开个玩笑。其实老实讲,金新农原来在整体的数字化这块是很薄弱的。刚开始我们没有一套有效的系统,很多都是手工在处理。我们是从2016年开始做数字化转型,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手工处理一些相关的账务体系。

2016年开始数字化,这是什么概念?我们2011年挂牌深交所,但数字化的基础几乎为0,而上市企业对于财务合规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是另一个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所以这个转型的实质,是迎头赶上。那怎么去赶超?我个人的总

结,就是用密度换长度。所有的赶超都是这样,已经开始晚了,那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增加时间的密度。

我们用了五年时间,从0到1,用数字化的手段把产业链打通,从端到端的流程全部打通,建立了数字化的体系。这种加速度的成长,我总结了金新农转型的三个打法:

  • 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思想上、资源上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这是基本的起点。

  • 做好规划杜绝盲目:长期的事,反而更需要规划清晰。尤其是需要赶超的时候,不能盲目一下子所有项目都上,要分好步骤,抓大放小。

  • 把眼光放在应用上:数字化转型有很多概念,但判断一个概念/项目的唯一标准是应用。在解决了「孤岛问题」之后,还要再进一步,追问解决的「业务问题」是什么。不断去尝试去实践,不断调整规划。

合规的底层逻辑是建立标准体系,

再用数字化的手段去固化它。

SAP:其实刚才提到了上市,我们知道农牧企业的数据、合规挑战比较大。跟工业化产品相比,农牧业的数据获取、统计分析确实要复杂得多。在这方面,IT 是如何发力的?

李小伟:去年,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了金新农一个评价,“远超同业,合规标杆”。这是令我很骄傲的。他们的专业反馈是,金新农在合规上不光是在农牧业当中做的很好,跟其他行业相比也属于标杆。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你们可能很奇怪,理应是财务同事来骄傲,为什么我一个 IT 负责人会把这个评价看得这么重呢?

因为这是一个业务结果。这个结果背后,是业财标准化、电子化合规,这些步骤实施完,才有可能得到这样一个评价。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做的归根到底就是一套标准化的体系。让金新农的40几个猪场端到端的操作,包括防疫、日常生产管理、仓库管理都有标准,且通过 IT 系统去固化,有记录、可追溯、可分析。

我们通过 B1 到 S/4HANA,把采购的体系、生产的体系还有销售体系、整体的财务体系,全部通过 S/4HANA 建立起来。比如采购,我们订单到付款,比如我们计划到生产的出库、入库,当然还有销售这边从订单到发货、发票,财务这边我们结合 S/4HANA,把整体财务的发票到付款到整个资金系统的对接,整体的体系打造起来。

如果还像我们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用数字化、标准化的方式,其实它的合规性是很难去控的,因为这个完全都是依赖于厂长是不是有经验,对人的依赖特别大。接入 SAP S/4HANA 之后,就可以集中进行核算、记账,把整体的核算标准化做起来。后期,我们还会持续更新上线新的影像系统,在整个系统流程中进行合规单据的电子档案的关系对应和保存,实现整个财务体现的标准化、合规。

SAP:合规的底层逻辑是建立标准化体系,用数字化手段去固化标准。但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工作,S/4HANA 上线就已经非常复杂了。

李小伟:困难的路径往往卓有成效。搭建体系是数字化转型中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步,涉及到许多规划、咨询、内部协调的工作。也许它不像上一个产品,那么显山露水,但成果还是可以被清晰感知的。

比如,金新农的这个信息化体系搭建完成之后,不仅仅是合规的工作变容易了,月结的财务同事感受也很明显。我们以前结账基本上每个月8号左右才结账,现在我们通过 SAP HANA 和 SAP BPC,每个月3号左右基本上在我们集团这边饲料板块和养殖板块全部结账,财务结账的时间、效率来讲是很明显的。这是一个 KPI。另外一个 KPI,我们整个仓库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可能以前我们这个仓库数据还是比较乱,通过在建 HANA,供应链系统打通以后,我们仓库的准确性还有整个上下游供应链交货的节奏,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数字化没有下半场,

效率提升有多远,数字化就要走多远。

SAP: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有一点敏感。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新闻,今年以来生猪的价格一直在下跌。实际上,生猪价格近年的波动很大,有「猪中茅台」的时刻,也有现在不断下跌的时刻。在这样一个下行周期里,数字化手段能帮到企业什么?金新农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经验和规划?

李小伟:生猪的主要成本是什么?是饲料,占到成本的70%-80%。动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饲料配方是要不断优化的。这就是生猪成本的控制问题了。看上去,这好像是营养学家去回答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因为要落地到生产中去,就必须用到管理、用到系统,调整优化的数据,也要从系统中来。尤其在下行周期,控成本的意义就更大了。

其实在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里,最核心的是做养殖计划。也就是把每一批的猪用数字化管理得很好,母猪从发情到分娩到哺乳,到商品猪每一个阶段的成长的计划,确保这个计划能够严格去执行。

反推到饲料的配方和调整上,也是按照猪的养殖它所需要的饲料,不同阶段的饲料,来去调整配方。因为饲料的配方变,猪在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是不一样的,在饲料板块,事实上是可以根据这个猪的生产周期,比如母猪的存栏有多少,有哪些在哺乳期,哪些在怀孕的期间,它的饲料大概生产多少,给这个批的猪来吃,才能达到两边整个效率的均衡,不至于会浪费。养殖计划能够严密排产,就可以做到养殖场的效率能够最大化的利用,这样对于养殖也会降本增效。

现在,我们把金新农的养殖计划放到了 SAP S/4HANA 上。饲料配方系统和生产模块、PP 模块是打通的。就能根据计划实时调整生产,也能自动保证饲料的配方和生产是按照养殖场里生猪发育阶段进行的。

SAP:这就相当于把数字化应用到运营和生产中去了,也就是您刚才提的从「孤岛问题」到「业务问题」的转变。我也看到金新农曾经把自己的养猪模式归纳为「以科技驱动,构建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养猪模式」。关于这「四化」,李总是否可以展开讲讲 IT 部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李小伟:规模化、标准化我们前面谈到不少,在智能化上金新农也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建立了生猪养殖流程保姆式管理方案,利用智能装备实现生猪全生命周期管理。打一个比方,生猪体重是整体生产中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最近在尝试通过视频 AI 手段监控生猪体重,实时跟踪生猪健康状况,对整体供应链上下游的配方管理、营养管理和成本节约等带来很大的帮助。另外,饲料仓库加传感器也是智能化一个很好的实践,可以随时监控饲料的耗用情况,合理制定饲料生产计划。

生态化我们主要从碳中和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农牧行业在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必须向着经济与社会效益并

重的绿色低碳行业转型。金新农会严格跟踪测算排放端的情况,模拟碳排放趋势。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生猪养殖效率最大化。猪是生物体,成长过程都是有一些指标的,比如幼崽长到保育猪大概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营养数据,我们每天都会自动生成出来一个计划,通过计划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于食品安全角度,健康食品肯定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将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集成,对于一块猪肉的追溯,所有食品安全数据都能被穿透,比如生猪吃过哪些饲料,用过哪些疫苗,培育期间得过什么疾病等。在这个追溯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健康食品、健康猪肉的理念。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转型是同构的,

IT 必须与业务同频共振。

SAP:有一天我们扫描一块猪肉,从生产到养殖的全过程,都能看得到、可追溯。看来,确实如您所说,数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产有可优化的空间,数字化就一直在路上。

李小伟: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转型其实是同构的。比如我们今天聊到的很多话题和项目,都已经超出了「技术型选手」的范畴。但这是一种必须。

我们后期的整个应用必须结合公司的战略,用数字化的途径和手段,去落地企业的战略,完善企业的战略,甚至是朝着这个方向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当数字化成为一种共识,IT 就必须与业务同频共振,一同去寻找问题更好的解法。

访谈手记

尼葛洛庞帝早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诚如尼氏所言,数字化转型行进到这一步,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周遭环境,也彻底重构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也许我们未曾料到,陪伴人类千年的畜牧业也正在发生如此彻底的数字化变革。

在金新农李小伟的分享中,我们还体认到了一种迫切性、必然性。金新农用五年高密度的成长实现了数字化赶超,这是一种企业发展的必然。但是试想,用数据的力量去实现绿色发展,去为碳中和出力,是不是另一种更为迫切的、事关社会福祉的必然?

由此观之,我们曾经说“一切皆可数字化”,现在却更应该提“一切皆需数字化”。

搜索

标签

//联系MTC

您值得信任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MTC麦汇信息

MTC是SAP金牌合作伙伴和SAP培训合作伙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行业化的数字化转型咨询和基于SAP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全球14个国家拥有300余家SAP成功部署案例,帮助从500强、上市公司到成长型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咨询热线

400-6233-007

电子邮箱

info@mtcsys.com

全球服务中心

大陆支持中心

上海   苏州   北京   广州   武汉   天津   沈阳

港澳台支持中心

香港   高雄

海外支持中心 

美国·洛杉矶  日本·东京  德国·慕尼黑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海外伙伴支持中心

印度  加拿大  巴西  墨西哥  英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  瑞士  捷克  阿联酋  沙特

    需要方案报价

    我同意通过以上联系方式与我联系